欢迎来到汉中市南郑区人民政府!
站内搜索:
索 引 号: NZ/2016-7780 发文机关: 政府办
标  题: 南郑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南郑县“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决议
发布时间: 2016-09-28


南郑县人大常委会
关于批准南郑县“十三五”科学技术
发展规划的决议
(2016年9月19日南郑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南郑县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了县科学技术局局长蔡华奎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南郑县“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编制情况的说明》,审查了《南郑县“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会议同意并决定批准《南郑县“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会议要求,县人民政府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创新超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把实现“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作为全县“十三五”期间全局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步伐,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确保顺利完成规划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更富活力、更具人文、更为宜居的美丽南郑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南郑县人大常委会     
                              2016年9月21日 

附件

南郑县“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县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是适应、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时期,也是脱贫摘帽攻坚和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建成省级创新型试点县、驱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回顾与分析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我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兴县“5311工程”,全力为建设南郑“经济强县、旅游名县、人居佳县”提供科技支撑。在科技管理、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科技产业与科技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 “十三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二五”科技规划实施情况
        1.强化科技进步工作,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2011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科技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细化措施,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进展。截止2015年底,技术交易额累计完成1896.2万元,专利申请量累计完成275件,专利授权量累计完成169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3599.3万元,市对县各项考核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市前列,连续五年在全市科技工作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在2013年组织的2011至2012年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中,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2.成功启动了创新型试点县建设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任务,去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创建全省创新型试点县建设部署,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建设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南郑县建设创新型试点县实施方案(2015-2018)》,明确了29项创建工作任务,并将各项创建任务落实到了相应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全县上下形成了全民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县的工作合力。去年年底,成功获批“第二批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陕科函政字[2015]184号)。
        3.加强项目实施管理,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
        紧紧围绕烟草、机电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工业,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等农业五大支柱产业,积极开展项目谋划、项目推荐和项目储备,围绕产业布置创新、依托项目实施创新,有力地为全县工农业主导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持。2011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23项、市级30项,争取资金1996万元。烧结板状刚玉生产新工艺技术研究、功能饲料研发与有机鸡蛋、汽车涡轮增压器研发及产业化、新型电脑针织横机三角系统、3D打印机研发及产业化等一批科技重点项目实施,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大力组织实施县级科技创新计划。五年来,组织实施科技兴县“5311工程”项目58项,其中:科技攻关项目37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项目10项、科技示范企业项目11项。“5311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642万元,实现产值7216万元,销售收入6635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23个。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创新。“十二五”以来,通过“5311工程”实施社会事业领域科技攻关项目9项,汉中市龙岗学校实施的“课堂五环高效教学法课题研究”,形成了操作性很强的课堂“五环”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南郑县人民医院实施的“急性冠脉综合症高脂治疗血脂演变临床观察”对基层医院心血管疾病预防有重要指导价值,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各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有力地引领和支撑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4.深化科技成果管理,转化推广成效显著
        大力实施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全县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8项,其中1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获得汉中市科学技术奖,15项获得县级科学技术奖。“课堂五环高效教学法课题研究”和“稻水象甲与稻田蜗牛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应用”获得了2014年汉中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绝大多数科技成果已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1年底,由陕西理工学院和汉中秦元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烧结板状刚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鉴定。公司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色冶金行业标准烧结刚玉》(YB/T4216-2010),其产品标准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行业标准,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该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201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汉中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5.企业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兴工成效显著
        注重加强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构建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平台。目前,全县已有7家企业与高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11名教授(博士)受聘担任企业技术顾问,有15家规模以上企业自建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了研发机构。南郑县汉山茶业有限公司与陕西理工学院联合进行汉中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与红茶加工技术研究,在优化和改进现有红茶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开展红茶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分析测定研究,搭建汉中红茶质量与安全检测分析平台。汉中霖桓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陕西理工学院生物食品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研发中心,研制开发红薯粉机制凉皮生产技术,并申报了国家专利。目前已建成机制方便面皮生产线。这些企业借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借梯登高,加快了企业发展壮大。
        围绕机械制造、建材、化工、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3%。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共有民营科技企业8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100多人。建成汉中精测电器公司、汉中秦元新材料公司和陕西神龙药业有限公司三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6.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惠农进程加快
        围绕全县粮油生产和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主导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建设,组织县内外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企业、村组和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服务,大力开展绿色食品稻米生产及配套技术、优质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及综合防治、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蔬菜高产栽培技术、菜籽油酶法精炼、桑蚕产业化技术开发、藤制品漂白处理及系列产品开发、盐菜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引进、水产高效养殖等40余项实用技术开发与引进,建成了一批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南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完成的“水稻、油菜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集成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油菜筛选出秦优10号和秦优7号、水稻筛选宜香1979和内香8518等品种,实现了稻油良种周年高产最优组合。通过培育壮苗、合理密度、优化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试验研究与集成,形成了南郑县水稻油菜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项目实施,有效提高了水稻油菜周年单产水平,创造了南郑县水稻万亩连片平均亩产667.2公斤和油菜万亩连片平均亩产234.1公斤的高产纪录。
        7.开展科技宣传培训,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持续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近四年来,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000余期,培训人员10多万人次,培训内容涉及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产业领域,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文化素养。和县有线电视台联办了“提高创新能力,率先突破发展”科技专栏节目,累计制作播出150余期,重点宣传介绍了企业技术创新、校企校地联合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情况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科技工作的显示度。与县广播电台开办了“科技大讲堂”,聘请县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适时开展技术讲座,将科技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五年来共组织狂犬病防治、果树病虫害预防、附子规范化种植等各类专业技术讲座50余期,有效地服务了全县农业生产需求。
        8.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显实效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形势下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科技特派员工作在我县开展以来,我们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坚持将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和科技培训紧密结合起来。狠抓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项目的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共下派科技特派员150多人,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项目数76个,广大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基层,积极为农村引进实用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开发农业科技项目,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人员与农户和基层经济组织的结合,与此同时,按照省市科技部门的安排部署,继续组织实施了农技服务“大荔模式”、“首席农艺师工程”、“三区”人才计划、“农业专家大院”和农业技术“12396”专线等农业科技服务,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9.优化科技工作环境,科技发展合力增强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施,重视科技事业,支持科技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科技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每年研究科技工作都在两次以上,县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定期听取汇报,开展调研,并组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实际工作,帮助解决难题,推动工作落实。县人大、政协定期组织代表和委员视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2011年以来,县人大共组织代表视察和专题调研三次,县政协组织专题调研两次,为全县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和规划实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工作的意见建议,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些问题已经得到很好解决。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科技工作的环境在不断优化,这是 “十二五”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保证,也将是做好“十三五”科技工作的坚实基础。
南郑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指标名称至2015年目标任务至2015年完成情况备注 1 科技攻关项目(个) 30 37 2 扶持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个) 10 10 3 科技示范企业培育(个) 10 11 4 专利授权数 100 157 超额完成 5 中省市科技项目 20 59 超额完成 6 R&D占GDP比重 2% 2.2% 超额完成 7 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 50% 82% 超额完成 8 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 1.5% 1.6% 超额完成 9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例 30% 42.5% 超额完成 10 省部级名牌产品 1-3 4 完成 11 优势特色农产品良种覆盖率 95% 98% 超额完成    (二)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县科技创新还存在一定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有限。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未完全确立,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高层次、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科技人才匮乏,还不能适应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要求。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发展环境等有待进一步改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2.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形成产业链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不多,特别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步伐缓慢,产业化程度不高。
        3.科技管理有待加强。随着党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科技工作的责任与使命愈加重要。但现行科技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县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在支撑转方式调结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这就要解放思想,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充分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4.人才队伍亟待优化。我县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建立稳定、高效、高质的科技创新队伍。一是创新人才总量不足,每万人科技人员数量大大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年龄结构老化有断层现象,多集中在中省驻县单位和农口部门,存在分布不均现象;三是科技力量分散,团队效应有待提高。
        (三)“十三五”科技创新面临的新机遇
        1.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已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理念、第一动力,这将给我县科技创新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条件,形成更加浓厚的创新氛围,推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管理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创新。
        2.“一带一路”建设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将为沿线省市县区各地带来更多的政策优惠、投资机会、产业承接转移等重大有利机遇,也就提出了巨大的科技创新需求,为创新发展开辟新空间、增添新动力。汉中是“一带一路”源点城市,抓好科技创新将是“十三五”科技工作的主旋律。
        3.建设创新型试点县的客观要求
        根据陕西省科技厅关于建设创新型试点县的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县科技工作的重点,将要以创新为主线,以大力实施《南郑县建设创新型试点县实施方案》确定的战略任务为抓手,努力实现科技工作各项指标大幅度增长,科技创新、科技支撑与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确保《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顺利实现,为全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创新发展基础坚实
        “十二五”以来,我县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3.719亿元上升为2015年的164亿元,增长了2倍多。2015年,工业实现逆势增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增长19%,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这为我县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投入保证,将有力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二、“十三五”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工作方针,以创建陕西省创新型试点县为契机,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着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科技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融合,为建设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人居佳县”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强化问题导向。以解决制约我县主导产业发展、优势资源开发、民生社会进步的重大、关键和共性科技问题为要务,抓住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导向机制,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潜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2.突出企业主体。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科技园区为依托,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激发企业配置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破解企业发展技术难题,促进企业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形成企业科技创新的内生机制。
        3.整合科技资源。以大数据和智慧县城建设为抓手,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县内外科技资源整合,形成政校企协作、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体系与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推进机制和开放协同机制,实现科技资源效益(应)最大化,全面提升我县科技创新能力。
        4.发挥比较优势。以培育我县优势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以生物及农林产品、中药材、矿产等优势资源开发为目标,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产业等领域技术进步,以科技创新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5.坚持项目支撑。加快科技项目库建设,谋划具有优势性、特色性、前瞻性、导向性的科技项目,围绕产业链、优势资源开发和支柱产业建设,开发一批自主关键技术,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6.坚持循环发展。以生态文明和人居佳县建设为目标,大力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评测等技术,形成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的支撑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成适应南郑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创新型人才的集聚更加明显,科技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创新支撑。具体目标任务如下:
        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支撑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每万人年度专利授权量达到1.5件以上;每年取得40项以上专利成果,每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项以上。成果转化率达80%以上。
        2.研发投入能力持续增长。
        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年均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投入比例超过60%,年度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达1.5%以上。
        3.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
        到2020年,重点产业和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达到30%以上。力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90%以上。以科技进步推动城镇化、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显著提高。
        4.科技服务能力迅速提升。
        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网络体系,为科技信息发布、技术指导与推广、科技成果成就展示提供平台;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三区人才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服务模式,提升科技服务企业的能力。
        三、“十三五”科技发展重点战略任务
        (一)建设创新型试点县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化政策引导,紧密围绕建设陕西“经济强县、旅游名县、人居佳县”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金融链, 确保2018年全面建成省级创新型试点县,支撑汉中市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
        (二)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工业优势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突破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培育高端服务业是提高我县产业发展质态的主要内容,是新常态下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因而也是实施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1. 支撑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围绕我县独具特色的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按照现代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生态化要求,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点,加强农产品良种培育、关键栽培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保鲜储运技术、无害处理技术、检测检验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示范推广效应,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做好有机产品认证2万亩,支持壮大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3-4个农产品保鲜库,支持攻克10-15项农业生产关键技术难题,支持5-8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引进推广,培育600名乡土人才。
        专栏: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点
        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着力提高大米、薯类、菜籽、茶叶、高山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促进方便米面皮、粉条、菜籽油、茶饮料、茶食品、山茶油、核桃油、五味子原浆酒等加工技术发展,推进其生产经营的自动化与规模化,鼓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技术发展和完善,大力推动名牌产品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医药化工:提高附子、厚朴、元胡、红豆杉等药源种植技术与中药饮片加工技术,加快中药保健产品的研发,提升其配套的包装和检测技术,加大环保改造力度,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分离提纯—精深加工”产业链。
        生物种业:以水稻、小麦、油菜、茶叶等粮油作物为重点,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种业产业链。
        高效养殖业:以渔、猪、鸡、鸭、牛、羊为重点,以品种选育、疫病防治为突破口,建设集“研发、扩繁、规模养殖、深加工”为一体的肉制品基地。
        特色产业:以茶叶、中药材等为重点,以规模化种植基地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打造“新品种研发—种植基地—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农业现代服务业:支持陕西理工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农村科技服务、农民科技培训。  2. 支撑优势工业创新发展。围绕烟草、机电加工、新型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五大工业优势产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引进,开展节能降耗技术攻关,为延长产业链、壮大产品群,以及优势工业上水平、上规模、增效益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节能环保技术,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建设;推广数字化、信息化集成等现代应用技术;推动部分产品设计、制造及质量检测的自动化。“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10-15项工业企业技术攻关,组织申报10项以上省级科技攻关项目。
专栏:优势工业科技创新点
        烟草:大力支持陕西中烟公司汉中卷烟厂卷烟生产扩规增量,加快烟草质量、印刷包装和仓储运输等技术创新。
        机电加工:充分利用中省驻县企业的人才、技术、装备和市场优势,广泛开展中省企业与地方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和产学研结合,重点促进喷气涡流纺纱机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USB数据生产线、智能测控系统、小型通用飞机顶升装置、和单兵通讯系统等高精度智能化成套设备装置的研发与技术改进。
        新型建材:以园区为载体,石灰石资源为依托,优化建材化工产业链,建设绿色循环型建材化工产业。调整建材化工行业结构,结合建筑材料节能改造和粉煤灰治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建筑节能系列产品。
        矿产冶金:依托碑坝矿产资源优势,推进玉石矿探采技术、各类尾矿治理、废弃物处理技术与循环利用技术发展。
        农产品精加工:利用我县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鼓励发展茶叶清洁保鲜技术、有机粮油加工技术、竹藤编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率的附加值。扶持循环型生产模式的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电子商务:促进传统制造企业、传统市场与电子商务的对接融合。以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为抓手,积极打造旅游、餐饮、教育、医疗、家政等行业性电商平台,重点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组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运营平台。
        节能环保:围绕国家秦巴生物资源和“双调工程”水源保护目标,重点开发新型生物智能燃料、环保技术装备和环保产品,开展节能降耗技术研发与服务,打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空气污染治理技术产业链。  3.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航空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有机食品、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实行重点投入、培育壮大3-5家龙头企业,实现产业技术的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壮大,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专栏: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点
        以科技创新成果为抓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以新产品为标志,着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实施航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有机食品基地、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创新工程,重点打造7条循环产业链。
        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高端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成套能力,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集群发展。以制造业的智能化、精密化、集群化和集团化发展为主攻方向,打造装备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联动发展的以上下游制造配套企业—配套服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的新型产业链。
        食品产业链:以原材料—初加工—食品—精深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
生物医药产业链:以原材料—初加工—精深加工—药品/保健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
        矿产冶金产业链:有色金属矿石—冶炼—有色金属—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
        石材产业链:以花岗岩、大理石矿石—板材—工艺品—免烧砖—路面石为主。
        生物质能产业链:以种养殖废弃物—沼气—发电、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生物柴油为主。
        新能源产业链:以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为主。  4. 支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名山、秀水、古寺、田园、圣地”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产业融合、全域旅游、创新引领”发展理念,更多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以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有效整合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拓展融合发展渠道,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的合作联动,倾力打造黎坪、大汉山综合开发和龙岗文化生态园三大国家级精品景区和汉江南岸生态休闲旅游带,形成观光、休闲、度假(颐养)三路并进的旅游产品体系。精心包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大力开发休闲娱乐、文化创意、艺术体验等旅游文化产品。
        专栏:旅游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点
        按照建设“陕西旅游名县”、“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目标,运用现代科技,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颐养)业,加快推进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重点景区打造:科学规划,引进先进技术,重点打造“一带两镇四区一山”,“一带”即汉江南岸休闲带,“两镇”即青树镇和黎坪镇,“四区”即黎坪旅游区、天汉水城旅游区、龙岗文化生态园区及小南海—龙头山旅游区,“一山”即大汉山,加强大汉山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大汉山打造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运动康体、祭天祈福、农耕体验于一体的汉中山地中央公园。
        旅游产品开发:
        山水观光旅游产品——打造以自然山水为卖点,以新型观光游憩和浅层次的参与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山水观光类旅游产品,加快黎坪景区和龙头山景区提档升级。
        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继承和发展桄桄戏、社火、说春等民间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开发游客能参与互动的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和“中国美丽田园”乡村旅游品牌,加强汉山广场和阳春镇陈村、高台尖山沟、法镇象鼻崖等油菜花节主会场及观花海基地建设,同时整合包装竹藤编、中药材、茶叶、香菇、木耳、腊肉、橡子凉粉等农副土特产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壮大生产规模,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附加值高的南郑旅游商品,并以此为基础精心培植5-10家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实力强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  5.培育孵化科技服务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在巩固壮大现有科技服务机构基础上,积极探索科技服务模式,不断健全科技服务产业链条,完善技术创新链条,以促进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探索发展高附加值的科技中介服务,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
专栏:科技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点
        以科技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应用,形成科技服务产业链条。
        研发服务: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实现科技平台、人才队伍与创新成果的全方位研发服务支持。
        技术转移服务:发展多层次多类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互联网在线技术交易平台,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推动计量与检测技术开发,检测装备购置或研发;为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提供全过程观测、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技术服务;加强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指导服务。
        创业孵化服务:整合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加强大学毕业生科技创业培育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科技咨询服务:鼓励发展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管理咨询等科技咨询服务业,积极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积极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
        科技金融服务: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发挥大中型企业创新领军作用,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聚集创新要素、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创新项目储备库,支持企业开发10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5个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创新驱动发展的企业群体;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1.培育创新型骨干企业。支持县内规模以上企业和军工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催生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下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达到30%以上。
        2.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围绕自身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开展实用型、小微型技术研发;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对接服务,实现创新技术的供需对接与“定点”服务。
        3.培育高层次创新团队。支持企业引进技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综合运用项目扶持、贴息贷款、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层次创新团队,针对企业或产业领域的前沿问题、高端问题开展联合技术研发,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
        专栏: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方向
        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育根植于各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企业科技创新团队。
        烟草业:重点培育新包装、新口味科技研发创新团队。
        机电加工:重点培育高精度智能仪器仪表、成套系统及关键设备制造研发的技术创新团队。
        新型建材:重点培育新型、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现代材料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绿色食品:重点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团队。
        旅游文化:重点培育“汉文化”、“水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蜀道文化、羌族文化与陕南民间艺术文化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高新技术:重点培育航空产业、创意产业、动漫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太阳能应用、生物质能源开发、硅材料提纯与切割技术、低碳材料技术等研究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服务业:重点培育技术咨询与指导、企业管理培训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  4.强化创新目标责任考核。落实中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在税收优惠、创新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
        专栏:企业研发投入考核标准
        制定企业研发投入标准,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考核力度,形成研发投入奖励机制。
        研发投入标准: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增幅必须高于年度销售收入增幅的1%,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必须达到规定标准(被考核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于4%;被考核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下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于6%),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研发投入考核:对达标企业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按其实际发生额的20%给予不超过10万元奖励。  5.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实现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消除二者之时间差。造就企业创新链条,提高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储备数量与应用效益。
        (四)完善科技平台建设
        按照“政府搭台、需求引领、项目支撑、园区承载”思路,积极整合区域内外科技资源,搭建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的综合性、专业化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创造良好区域创新创业环境,以改革开放推进资源统筹,以资源统筹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抓住汉中市建立科技资源统筹分中心机遇,立足我县科技资源,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各项科技资源,探索建立覆盖全县的科技信息统筹服务站;全力推进具有鲜明县域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2.建设科技创新园区(村)。依据“循环发展,生态宜居”战略定位,加快梁山新型建材工业园区、碑坝矿业园区、草堰机电设备加工聚集区和阳春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大力支持园区创建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精品景区、新型社区、美丽乡村“五大园区(村)”建设,增强园区技术吸纳能力与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力。
        专栏:科技创新园区(村)建设内容
        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山水南郑,诗画家园”县域品牌形象。
        现代工业园区:着力建设梁山新型建材工业园区、碑坝矿业园区、草堰机电设备加工聚集区和阳春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
        现代农业园区:支持壮大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观光农业。
        精品景区:加强汉水文化、绿色文化、抗战文化、现代文化资源的整合、聚集,建立系列精品景区。
        新型社区:以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为契机,建立一批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美丽乡村:按照村容整洁、生态秀美、文化鲜明、设施完善、宜业宜居标准,建设美丽乡村。   3.搭建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军民融合支持力度,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组建军民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军转民用设备的科技研发,将陕西华燕航空仪表公司、中航工业长空精密机械制造公司、汉中锌业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汉中精测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汉中秦元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成集研发、中试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平台,支持军工科技成果民用转化与应用,为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提供科技支撑。
        4.加盟西安科技大市场。整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积极加盟西安科技大市场,促进我县成为西安大市场科技信息链接的接口单位。
        5.实施借智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将县外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与人脉资源予以创造性地转化,实现我县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优势与其他区域特色资源的有机融合。到2020年,新建3-5个专家大院。
        (五)促进民生科技进步
        以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强化人口健康、环境资源、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教育、社会服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使科技能更多地惠及广大民众。
        1.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软科学研究,引进或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研究,为城镇社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移民安置区“四区联动”的陕西省移民建设提供现代规划、布局理念与技术保障,实现民居、公共设施、生产生活用地、用材用能的协调与节约,为生态县(镇、村)建设提供新能源利用、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生产生活废弃物处理技术、信息集成应用与示范技术、交通及公共资源利用与综合管理技术。
        2.创新扶贫方式路径。探究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规律、方式与机制,有力地为“发展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培训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提供发展理念、规划方案、科学技术和创新平台支持,构建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径,为2018年我县111个贫困村6.82万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研究,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与节能环保等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为推进我县水源地生态保护和循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提高民众科学素养。进一步完善提升全国科普示范县建设,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形式,使民众能够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妇女、科技示范户等的实用技术培训。
        5.完善公共安全与信息化体系。围绕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领域,开展地质灾害、火灾、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的预警技术及应急防御技术研究,建立全覆盖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形成较完善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以建设“智慧南郑”为目标,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平台建设,推动信息集成技术、信息发布技术进步,完善卫星传输网络和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多媒体智能化公用信息平台,全面提高南郑县信息化水平,建成智慧县城、智慧典型镇双层智慧南郑体系。
        6.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疗医药技术进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围绕生物医药与卫生技术,重点提升“生物医药—分离提纯—精深加工”,推进原料药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以人口质量和健康为目标,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医疗卫生反应、救助体系和机制。建立卫生健康信息发布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大众健康知识需求,建立医疗医药食品检测监测技术支撑体系,保障食品健康公共安全。
  7.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教育教学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促进教学手段与管理方式的更新升级,不断完善资源和服务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科技化、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六)引育科技创新人才
  树立人才是核心创新要素理念,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采取优才优待策略,给以特殊待遇、柔性管理,造就一支有一定规模、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全力推动创新创业,激励科技人员紧抓中省政策机遇,瞄准市场前沿,把无限创意变为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服务、贡献经济社会发展。
  1.推动科技人才聚集成长。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引进一批符合我县发展需求的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一批本地化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团队。加大高技术农民工、新型实用人才的技术培训,落实好国家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优惠,吸引农民工创新创业;加强企业家科学素养、技术能力、法律知识培训,造就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家。构造科学、合理的人才层级结构。
  专栏:推动科技人才聚集成长主要内容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能力和诚信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对成绩卓著、贡献巨大的优秀人才给以重奖。
  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加大高技术农民工、新型实用人才的技术培训,加强企业家科学素养、技术能力、法律知识培训,造就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家。构造科学、合理的人才层级结构。  2.激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以政府科技计划为引导,以科技项目为依托,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走进企业、服务基层。参与全市“千名教授博士企业创新行动”和“千名科技人员创业行动”,积极做好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选派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创新带动作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3.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用活国家、省市奖励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制定出台南郑县专利申请激励办法,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激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企业一线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引导专利创造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切实提升专利“含金量”。
  (七)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服务环境,形成良好的科技生态。贯彻落实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创新人才培育与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和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等五大机制,建立高效科研体系,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使创新成为支撑全县未来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1.完善研发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整合政府科技投入,引导科技投入向生产应用性、共性技术研究倾斜;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行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后补助等科技投入方式,县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县本级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1.5%;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探索金融资本和社会保险资本支持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科技投入机制;推动信用资金、民间资本和政府投资的有机融合,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创新发展。 
  2.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引导企业参加科技保险,对参保企业给予一定补贴,扩大科技企业融资担保受益面,积极为符合我县科技产业扶持政策,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担保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评估、登记、托管、流转服务能力建设,规范知识产权价值分析和评估标准,简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
  3.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的区域协调创新机制,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的融合,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机制,对绩效突出的创新联盟每年给予运行经费补贴。
  4.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授权专利等加大奖励力度。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产品发展战略,以技术标准推进工程和名牌产品创建工程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占领国际技术标准制高点,提高企业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逐步形成活跃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南郑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委组织部、县政府办、发改局、经贸局、教体局、财政局、人社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卫计局、统计局、环保局、科技局、科协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局,县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日常事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在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会商与协同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支持资金、项目的安排使用,实现科技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有机配置及其与相关生产要素的高度集成。
  (二)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
  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以项目聚人才,聚资金、聚集创新要素,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十三五”期间,每年组织10-12项涉及工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创新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支持,确保顺利实施。同时,把握好国家和省市科技扶持机遇,每年组织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进入中省市科技计划,争取资金扶持和人才支持。
  (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逐年加大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逐步设立科技成果奖励、重大成果转化、重大科技项目的财政支持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落实中、省、市政策,给予财政科研资金配套。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领作用,激发企业科技投入,引导民间资本注入,撬动金融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四)强化实施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科技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本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数据统计、积累和监测分析,特别是对本规划提出的重大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查评估,为科技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五)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强化宣传引导,提高民众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宣传表彰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先进个人,努力营造全县上下关注科技、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抄送:县委,市人大常委会。
       县政府、政协、纪检委、人武部,县法院、检察院,县委、县政府
       各部门,各镇人民政府、汉山街道办,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及组成
       人员,各委、办。
南郑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16年9月21日印发 




- 26 -
  

- 1 -